競賽主題:設計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想象!
競賽題目:設計師活動中心設計
“每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的推動力,流水線、集中辦公,是工業時代的推動力,用設備和人力的集約化,產品的標準化來提高生產效率;互聯網時代,是用技術服務零距離、去中心化、分布式來推動技術創新和個性化。。。?!?br/>
智慧經濟時代,移動互聯產品的普及讓我們擁有了更多的工作自由和工作之外的時間,設計師們更有機會和興趣參與社會活動;設計師不再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小眾群體,他們不但是城市和鄉村建設的設計者,還是城鄉社區綠色生活與環境建設的專業服務者,大眾建筑文化的傳播者、引領者;一句話:真正的人民設計師!
居家辦公、社區工作驛站交流,提升了設計師生活和工作的幸福指數,雖然傳統的設計企業變得越來越小甚至虛擬化,但設計師們的活動空間和生態圈卻會越來越活躍。在擁有自由工作和生活權利的同時,設計師們更離不開行業內部的交流,因為我們是一個專業的群體,行業內的交流永遠是促進技術進步的催化劑。
因此,我們需要設計行業內部、本行業與其他行業、設計師們與社會之間交流、溝通的場所;用于承載設計師各種圈子的集會,行業活動、自由交友, 展示企業和個人業績等等,當然,這些場所同時也是社會了解設計師工作的視窗。
——開放性與專業化相結合的建筑文化傳播場所
就是我們給與這樣一個位于某個城市或者某個地域范圍內的、或大或小的設計師交流場所的定義,我們暫且把他命名為【設計師活動中心】。
想像一下,這樣一個設計師活動場所也許會有以下功能:
1、城市規劃建設展覽中心;
2、行業會議、信息發布中心;
3、建筑設計技術咨詢中心;
4、建筑項目招投標中心;
5、科普教育、培訓中心;
6、創意設計、建筑繪畫訓練中心;
7、社區建設服務中心;
8、3D、動畫制作服務中心;
9、設計師NGO組織活動中心;
10、服務型設計辦公室
11、虛擬型商務辦公室
12、接待管理中心等。
。。。。。。。。。
設計師活動中心還應該有什么功能?什么場所?靠你的想象來補充!
開啟你的大腦,讓你的創意落地!
這就是【設計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想象】主題設計競賽期望達到的目標!
一、設計要點:
1)選址。從節能環保的需求和你對互聯網時代設計師工作和生活空間的需求想象出發,為你所選定的建筑形式選址。選址條件由各位選手自定,提倡選擇真實地形,當然也包括舊建筑改造利用。場地選擇要考慮在平地、山地、濱水和極端環境的空間表達的需要,你的場地設計應包括對地域、地形的選擇以及對其巧妙利用的表達,包括應對互聯網時代城市商務空間、地理空間、基礎設施空間、安全空間以及生態空間環境需求多方面的表達。
2)設計的邏輯性:所有空間的設計要融入特定設計師群體的工作特性、愛好情趣,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等特點。參賽選手根據自己對互聯網時代設計業工作方式的理解,設計空間各種活動場景、建筑及其環境,進行設計表達。每個作品都應該講述屬于它的故事。我們不僅期待聽到一個關于你向往的未來美好工作方式的故事。還需要你充分考慮這一新空間設計的周密性、舒適度和可落地性。
3)概念分析。本題目主要考察選手對互聯網時代技術的發展讓設計師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發生變化而引發建筑功能和型式變化的創新能力,因此需加強概念分析圖的繪制,作品需體現設計者邏輯推理深化過程。
4)面積指標范圍:從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出發,活動中心可以考慮選址于大中小城市的不同,面積從1000平方到1萬平方之間自由界定,能容納300~2000人的集會活動,或者整合其他產業鏈功能,面積允許有所突破。
5)節能環保:從節能環保的理念出發,鼓勵使用廢棄可再生材料和嘗試使用新型建材、鄉土材料,應用新技術、新能源,體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觀。采用輔導課專家推薦的新技術產品,并能提供落地設計的方案可獲得單項加分。
二、設計深度(學生組)
1、請自行選擇設計你喜歡的、坐落在某一特定環境下的設計師交流中心,并對其使用者的行為特征、活動內容和需求進行創造性思考,提出你對該建筑功能和空間形態的理解和觀點。
2、重點表現互聯網時代特定的設計師活動環境、建筑功能、流線及空間設置的創意設計,并表達出如何實施創意的邏輯推理過程。
3、建筑與內外環境的設計要貫徹綠色建筑理念。設計者需選擇設計作品中你特別喜歡的空間(辦公空間、會議交流中心或者科普宣教中心)進行精細化設計。
4、建筑造型與色彩、空間及外部環境的設計需體現設計師群體特有的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關系的理解。
任務書詳細內容進入網址查看:http://www.webhostingpadcoupon.com/Blue-jianjie_three-task_id-1402.html
評選標準:
1、創意新穎突出,有針對性地解決社會問題;
2、設計合情合理,功能靈活方便,具有可實施性;
3、體現綠色環保節能設計策略,選擇技術和產品恰當;
4、作品能體現設計者邏輯推理深化過程,圖面嚴謹美觀。
點評獎勵規則:
1)點評語獲得“主持人”獻1朵花,網站系統會自動獎勵:1朵花=網站獎勵10個活躍積分。
2)點評語獲得“網友”點一個贊, 網站系統自動獎勵:一個贊 =網站獎勵1個活躍積分。
3)點評活躍度獎勵:本次競賽評選結束后,發表的點評語數量排名前十名者:各獎勵網站活躍積分20個。
4)專家評獎:根據參評專家獲得的選手評分、主持人對其點評語送的“花”數及會員送的“贊”數,評選出最具公信力專家獎。
一、競賽評選流程:
第一輪:專家提名:由提名專家小組審查稿件,對稿件進行提名,獲得專家提名的稿件重新編組進入第二輪互動點評評選。
第二輪:互動點評評選:被提名的選手進入互動點評階段。所有選手被再次編組后公布出來,并分配主評專家領導小組點評。選手先介紹自己的作品;主持人主持點評;主評專家們對自己組負責點評的方案進行點評和評分;選手對給自己組作品點評的專家進行打分;所有選手及設計師會員都有資格積極參與參賽方案的點評和評分,取長補短,提升眼界。主評專家們和所有會員的評分權重比為8:2,最終程序將根據大賽既定計分規則對所有作品進行排名。
第三輪:評委會評優:專家評優組將從各組排名前30%的選手中評選出競賽的各個獎項,通過專家無記名打分,決出獎項,并決定是否產生一等獎。
評選流程:專家提名——稿件分組——點評預告——點評頁面展示——互動點評評分組織——主持人審核管理點評——前30%作品得分排名——提交評委會評優——獎項勝出
二、稿件互動評選計票規則
1、稿件參評資格:
只有獲得專家提名的參賽作品方可參與互動點評評審。
2、計票實施方式:
1)每個參賽作品分為四個單項進行評星星,四個單項共獲得會員評星星數和專家評星星數分別進行排名,排名后代公式計算得到作品會員評分數和專家評分數,最后獲得會員評分數和專家評分數之和的作品總得分進行總排名。
每個作品分數由二部分組成:專家評分、會員評分
專家評分權重為:80%
會員評分權重為:20%
作品得分計算規則:
專家打分+會員打分=作品總得分
作品得分規定:
專家評委打分權重為:80%,即80分
會員投票打分權重為20%,即20分
按作品星星數先算該作品獲得會員評分數和專家評分數:
計算示例:獲得專家評星星總數第一名:1000顆,該作品獲得專家評分80分,
第二名:900顆,該作品會得到(900/1000)X 80=72分;以此類推。
獲得會員評星星總數第一名:500顆,該作品獲得會員評分20分,
第二名:490顆,該作品會得到(490/500)X20=19.6分;以此類推。
作品總得分=獲得專家得分+獲得會員得分,第一名即是:80+20=100分,第二名是:72+19.6=91.6分,以此類推算出單項中的第三名、第四名....等。
三、評選紀律:
1、不準灌水;會員不準刷灌水點評語,如發現刷灌水點評語者倒扣10個活躍積分,并被提示警告,第二次違反將被禁言。
2、不能給自己的作品評分;為保證客觀公正,參賽選手不能給自己的作品投票,但可以參加點評,解說自己的方案創意;
3、禁止拉票;在最近1個月內(自2015年8月1日起)注冊的普通會員,可以參加點評,但沒有評分權,如要參加評分需要活躍積分達到30分以上數量。但新的VIP會員、專家會員不受此限。
4、發現不公平現象如何處理?及時告知主持人或者報告組委會秘書處,或者在競賽評選違規舉報QQ留言,網站會即時處理;如被查明是選手串通刷票將會被曝光,甚至取消作品評選資格。舉報者將獲得網站積分獎勵。(舉報QQ:800077195)
5、在點評中如因設計觀點不同發生爭執怎么辦?在點評中如因設計觀點不同發生爭執,主持人要及時引導爭論雙方到觀點PK吧論戰,不得在方案點評頁面持續爭吵,妨礙他人評選。
6、點評獎勵規則:
1)點評語獲得“主持人”獻1朵花,網站系統會自動獎勵:1朵花=網站獎勵10個活躍積分。
2)點評語獲得“網友”點一個贊, 網站系統自動獎勵:一個贊 =網站獎勵1個活躍積分。
3)點評活躍度獎勵:本次競賽評選結束后,發表的點評語數量排名前十名者:各獎勵網站活躍積分20個。
4)專家評獎:根據參評專家獲得的選手評分、主持人對其點評語送的“花”數及會員送的“贊”數,評選出最具公信力專家獎。
7、競賽懲罰規則:
1)參評者必須維護點評文化,營造互相尊重的氛圍,不能有對作者進行人身攻擊或者對稿件有褻瀆行為,凡違反者,扣20個活躍積分或者禁言60天;
2)須避免濫竽充數、灌水,降低點評質量,凡違反者扣20個活躍積分或者禁言60天;
3)本競賽純粹專業交流,請避免政治、新聞禁忌,凡違反者扣20個活躍積分或者禁言60天;
4)為避免行業不良分子惡意攻擊,設計群網增設后臺審核、過濾流程并由專人審核;請大家自覺遵守。
本規則修正權在本大賽組委會。
建筑選址位于杭州市良渚文化村,與安藤忠雄設計的良渚文化藝術中心隔江相望,周邊環境很美,所以在建筑的處理上我們希望人們忽視建筑的存在,建筑底部架空,把空間還給場地同時形成公共區域。南面用緩坡把屋頂花園跟南廣場相連接,解決了屋頂交通流線問題,也讓建筑成為場地的一部分。一開始對這個建筑的思考并非只是想做一個活動交流場所,我們更希望它是一個平臺,互聯網能夠形成網絡社區,并賦予建筑不同的性格,人們可以在這里接觸設計、體驗設計、了解設計。
專家評分:71
設計師評分:498